教師素質:素質教育的關鍵
“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,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!痹趯W校,教師肩負著為國家建設和發(fā)展培養(yǎng)全面合格人才的重任。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扮演著一種示范的作用,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,甚至決定著學生素質的高低。而“素質教育是一種以‘素質’培養(yǎng)‘素質’、以‘靈魂’塑造‘靈魂’的過程,這就決定了教師的素質在素質教育中的特殊意義和巨大作用。
一、教師的品德素質
教師的品德素質是指“教師在道德品質方面的修養(yǎng),是教師在道德認識、道德情感、道德意志、道德行為上的穩(wěn)定特征的綜合”。它包括教師的敬業(yè)精神、師德修養(yǎng)、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、合作意識等方面。在教育的過程中,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,而且自己的道德品質、人格修養(yǎng)等還將會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。東漢揚雄在《法言•學行》中說:“師也者,人之模范也。”古人亦云:“師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!
(一)教師必須熱愛自己的職業(yè)
作為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懷有著強烈的激情和熱情。一位教師只有對自己的事業(yè)有著真誠的熱情,才會把自己的全部智慧都投入到教育中,才能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智慧傳給下一代,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守在教育的園地里,才能對自己的職業(yè)、對學生充滿著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,因為“愛教育,是教育力量的源泉,是教育成功的基礎”。
(二)教師必須熱愛與尊重學生
教師對教育的熱愛,最終都會歸結到對學生的熱愛上。因為“熱愛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礎,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。沒有愛,就沒有教育”。教師只有真正愛學生才會得到學生的信任,也才能真正地理解學生,才能發(fā)現(xiàn)學生身上的潛能,并使這種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(fā)揮。熱愛學生便要尊重學生,尊重學生的人格自尊心。只有教師真正地尊重學生,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,而這種相互的尊重與信任,又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、寬松的學習環(huán)境與氛圍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。
(三)教師要具有社會責任感
現(xiàn)在的教師不僅要關心自己的學生和教學,還應該關心他人、國家、社會,以至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問題。在當今全球化趨勢日益加快的情況下,“事不關己”再也不能“高高掛起”。因為,看似“不關己”的事情,事實上都與自己有著絲絲縷縷的聯(lián)系。因此,我們的教育不應該是“閉門造車”式的教育,而應該讓學生接觸社會、了解社會,以培養(yǎng)學生的社會責任感。
“教育不光是給孩子們知識,更重要的是培養(yǎng)學生一種積極的生活態(tài)度,以積極的生存心境、積極的人生態(tài)度對待生活。教育本身就是生活!碑斘覀儽г股鐣戏缸锫噬、社會環(huán)境不穩(wěn)定、社會道德風尚敗壞時,我們卻很少想到:以上這些不良的社會現(xiàn)象,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教育的失敗所致,所以教師不應該逃避自己的社會責任。
二、教師的專業(yè)素質
教師的專業(yè)素質是指“教師在文化基礎、專業(yè)知識、教育能力等方面,在一定的社會環(huán)境影響下經過鍛煉和培養(yǎng)而達到的綜合水平”。其實,綜合起來主要是指兩個方面:知識素質和能力素質。
(一)知識素質
知識素質是教師的基本素質,F(xiàn)在有的學者將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分為兩類: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。
1.理論性知識
這類知識通?梢酝ㄟ^閱讀和聽講座獲得,包括學科內容、學科教學法、課程、教育學、心理學和一般文化等原理類知識。
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指出“克服‘應試教育’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……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,就需要教師有淵博的專業(yè)知識、能夠居高臨下,舉一反三”。專業(yè)的理論性知識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,也是教師教學的核心內容。但是,一個好老師絕不能緊盯著教學大綱,進行“一本大綱、一本教材、一本教參、教一輩子”式的教學,而是應該具有多元的知識不是彼此孤立的,而是相互聯(lián)系、相互滲透的。只有具備廣博的知識,才能在教學中居高臨下,才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揮灑自如,才能使各科知識融會貫通,才能使自己的教學內容充實,而不至于很單薄。
2.實踐性知識
實踐性知識包括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(xiàn)出來的知識(顯性的和隱性的),這種知識是教師真正信奉的,并在其教學實踐中實際使用和表現(xiàn)出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。它是教師在日常工作中“實際使用的理論”支配著教師的思想和行為,體現(xiàn)在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中。
它主要包括:教師的教育信念;教師的自我知識,包括自我概念、自我評估、自我教學效能感、對自我調節(jié)的認識等;教師的人際知識,包括對學生的感知和了解、熱情、激情等;教師的情境知識;教師的策略知識;教師的反思知識等等。
(二)能力素質
教師的能力素質是教師素質的綜合體現(xiàn)。古人云:“授之以魚,不如授之以漁”。針對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的知識,他同樣也應該具備教學、學習、創(chuàng)新以及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。
1.教學能力
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形式。一個好的教師必須能夠根據(jù)教學目標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,恰當?shù)厥褂媒虒W方法,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識。尤其是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中,師生互為主體,教師若沒有充實的教學內容、靈活的教學方法,以及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和靈敏的教學機智,是無法成功地進行教學活動的。
2.學習能力
現(xiàn)今的社會處于知識大爆炸的時代,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。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也不僅僅限于課堂與書本。大量的出版物以及網絡的廣泛應用,大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。許多學生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甚至超過了老師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教師還僅僅把眼光局限在教材與教學大綱上,那么,他便不會跟上知識的時代步伐,甚至會落在學生的后面。過去我們常說:“給學生一杯水,教師自己就要有一桶水。”這里有兩重含義,一是“杯”和“桶”還是線性關系,而知識量卻是指數(shù)增長的;二是“桶”里的水畢竟是“死水”,不更新,它的“實際可用含量”就會大大降低。因此,教師自己也要“終身學習”,要具備不斷學習、獲取知識、充實自己的能力,即掌握適合自己的特點的教學方法,并善于運用現(xiàn)代的網絡技術,不斷更新知識,調整知識結構。學習能力還包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我反思、自我選擇、自我調整、自我提高的能力。
3.創(chuàng)新能力
“創(chuàng)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,也是教師素質能力結構的核心!薄耙粋優(yōu)秀的教育家,他應該是一個不斷探索、不斷創(chuàng)新的人”。其實教育家和教師的距離并不遙遠,關鍵看是否具有創(chuàng)新意識和堅韌不拔的追求精神。在如今這個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社會中,如果老師沒有一種創(chuàng)新意識以及一種對創(chuàng)新追求的堅韌不拔的精神,那么,他們培養(yǎng)出來的學生也一定是一群只知道接受知識,沒有生機和活力的“書呆子”。這些沒有活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的學生,怎么能肩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。沒有生機活力與創(chuàng)新精神的民族的未來是令人擔憂的。
4.交往能力
這里所說的交往能力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交往的能力。因為,教育活動絕大多數(shù)都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的!敖處熍c學生總是處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,雙方總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溝通、教育和接受教育。因此,教師與學生總是處于一定的交往關系中,沒有交往,教育關系便不能成立,教育活動也不可能產生。一切教育不論是知識教育還是品格教育都是在交往中實踐的”。因此,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具有傳授知識的能力,還要具有與學生溝通和理解的交往能力。
但是,在傳統(tǒng)的教育中,教師僅僅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接受者,而學生則把老師看作是知識的傳授者,是擁有知識的權威,“從而控制和操縱學生的學習活動,而學生無非是通過教師獲得知識,雖然其中存在著一定的人際交往,但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不存在,師生關系因而失去了‘教育意義’,只是作為教學的必要條件而存在!薄斑@樣形成師生交往的基礎,就是知識的傳授,是知識把教師和學生聯(lián)結了起來,教師與學生作為完整的精神整體的人格相遇都推到了一邊。在抽掉了人格精神的這種片面的師生交往中,這種師生關系是不正常的!
教育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,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的精神發(fā)展。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“生活關系”,雖然,師生交往是學生人際交往的一種,但是,這種交往的體驗卻是影響學生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!皫熒P系是學生完整人格與教師完整人格相互交流而形成的,對學生的生活和成長具有重要的‘教育意義’!
通過積極的師生關系,學生獲得了積極的生活態(tài)度和體驗,并且遷移到他的同伴關系,使他與他人形成積極的交往關系,將影響他的一生。在師生關系中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。也只有教師具備了這種交往的能力,這種完全的教育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。
三、教師的身心健康
教師的身心健康主要是指教師的心理健康。“健康的身體素質、健全的心理素質是高素質教師其他素質賴以建立和發(fā)展的基礎!
教師健康的人格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手段,它會對學生的理想、信念、興趣、能力、性格等產生直接的影響。教師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會使學生產生敬愛感、信賴感,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,這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所形成的氛圍會進一步提高教育的效果。
社會科技高速發(fā)展,競爭加劇,使人容易陷入緊張、焦慮、壓抑和苦悶之中。尤其是學生,在校園里往往過著單調的“三點一線”的生活,肩負著沉重的學業(yè)負擔和各方面的壓力,又面臨著升學與就業(yè)的競爭。因此,教師本身具有的良好的身心素質,以及掌握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技術,既可以進行自我調節(jié),保持良好的心態(tài)與精神面貌,又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和消除各種壓力及競爭所造成的緊張、焦慮、壓抑和苦悶的心理,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挫折,鍛煉心理承受能力,提高心理素質。而良好的心理素質又是事業(yè)成功的重要前提。
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教育事業(yè)的成敗,關系著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。素質教育不應該僅僅關注學生素質的提高,更應該關注教師的素質發(fā)展。這就需要教師本人,以及國家、社會等各方面的重視和投入,因為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有高素質的教育。